雷鳴過后,荒原依舊。
傾其一生,也走不到盡頭的城堡。
日復一日,永遠等不來戈多。
一百年間,循環往復,時間成了一個循環的怪圈。
People alive, the only wayto determine the necessity, is dying.
人活著唯一可以確定的只有死亡。
樂觀些想,或許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式。時間為什么成為一個怪圈?因為里面的世界處于一個穩定的飽和狀態,人們不希望改變,排斥所有的“新”。每當有人說:我們幾千年的中庸文化,教育我們和諧,就是讓我們安于現狀。這一定是傳統文化被黑得最慘的解讀!
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學中的中庸之道,其主旨在于修養人性。第一層意義:中不偏,庸不易。是指人生不偏離,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。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??鬃佑性?"中庸之為德也,其至矣乎!民鮮久矣。"
不知道什么時候起“變則亂”的想法深入人心。悲劇是如何產生的?是歷史的必然性與這個必然性不可能實現造成的,所以所有的歷史先行者都死了,只有名字留在白紙上,流傳下來,或成了史書的一筆,或成了民間的傳說。
韓孟詩派有個獨特的觀點“不平則鳴”,大意說飽經困苦磨難,生命力與阻力導致的“不平”之鳴易驚動俗聽,傳之久遠??烧嬲馐懿黄酱鲋?ldquo;鳴”的人越來越少,作為旁觀者去“鳴”的人更少,我們心甘情愿地成為沉默的絕大多數。、
打開一些天災人禍的新聞,總會被評論里的幸災樂禍嚇出一身冷汗,這是從魯迅先生筆下“沉默的絕大數”進化到“快活的看客”了嗎?大學的時候,先生曾提問我們:覺得新聞道德和新聞價值哪一個更重要。從經濟角度來說,價值本該放在首位的,可是從人文情懷來說,道德是底線呢。人總是先得是人,才能扮演好更多的社會角色。
按著達爾文的進化論,“物競天擇,適者生存”,那么成長總是意味著放棄一些“幼稚”的習性。在這個過程中有的人不忘初心,方得始終,也有的人,迷失自我,不知所蹤。
在原始的時候,人是迷糊的活著的,他們覺得自己活在命運和神之下,遇到問題,只能祈求。后來人文主義開始萌芽,人開始覺醒,在實踐中人漸漸覺得自己有能力了,可以不依靠神了。生產力改變了,科技發展了,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,可是人卻依然在迷茫,在困惑。這時候有人會說這種茫然的狀態好像又回到了沒有覺醒之前,成了一個圓圈??墒?,什么都不懂的狀態和歷盡滄桑后大徹大悟真的是同一個狀態嗎?
“變”興許不是一個對的選擇,但是“不變”一定會逐漸變得沉默,麻木,自欺欺人,馬爾貢村莊被一陣風吹沒了,可是地球上馬爾貢的村民卻一直沒有消失,他們甚至開始繁殖,滲透進每一個領域。
生命有限,而人生卻有無數的可能??v然才高如子瞻也躲不過貶謫之路,英勇如稼軒,也未能殺敵成名,浮士德賣了靈魂可也沒有找到想要的答案,桑地亞哥竭盡全力也沒有帶回馬林魚,娜拉出走以后不還是要回來。
在活成自己的浪漫主義的路上,總是有代價的,最慘重的代價就是求而不得,但是不努力拼搏一下,才是真正的一無所有。
(聯邦高登 崔倩儀)
Copyright? 1998-2014 LANDBOND All Rights Reserved 粵ICP備10006258號
廣東聯邦家私集團有限公司 地址:廣東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博愛中路40號聯邦家私總部大樓 聯系電話:0757- 85768006